近日,法国多部发布公报,禁止幼儿托管场所中零至三岁儿童接触屏幕。这一禁令不仅是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回应,也折射出当代育儿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困境:在人们快节奏与高强度的现代生活和一切讲究效率至上的生存法则下,廉价、易得的“电子保姆”正日益成为无数家庭育儿的无奈选择。
法国卫生部的禁令背后,是来自数据支撑的科学预警:3岁前每天接触屏幕,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认知损伤;3岁前每日多看1小时视频,语言发育迟缓风险增加3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敲碎了“电子保姆”的便利假象。
在国内,类似“电子保姆”的现象同样普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孩子哭闹时,父母拿出手机放一段动画片就能迅速让其安静下来;孩子吃饭时,用平板来一条短视频能让孩子乖乖进食……“电子保姆”几乎成了家长育儿的“万能钥匙”。也有调查显示,超七成家长表示在带娃过程中使用过电子设备来安抚孩子情绪,时长从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
从这些表象上看是新一代家长们育儿缺乏责任心,可实质上并非如此简单,更多是“社会对育儿支持上的结构性缺失”的无奈之举。当下,职场对育儿家长们包容性仍显不足,弹性工作制尚未有力执行和普及;普惠托育服务不足,许多家长难以找到质优价廉托育机构;公共育儿支持欠缺,社区缺乏针对育儿的有效指导与帮助。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家长们在育儿道路上孤立无援,“电子保姆”便乘虚而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此次出台的“禁令”看似是对托儿机构的管理规定,实则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反思与回应。针对国内类似现象,也亟需各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弹性的育儿支持体系:不断推动企业实行更人性化的育儿友好政策,给父母带薪育儿一份保障;不断加快普惠托育体系建设,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更多非营利性育儿资源和指导服务。
养育下一代,从来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而是一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各方共同努力,建起一个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后,孩子们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袁星红)
高忆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